加氫石油樹脂與SIS熱塑性彈性體的協同增粘效應
熱塑性彈性體(TPE)中的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憑借“室溫下高彈性、高溫下可熔融加工”的特性,成為壓敏膠、熱熔膠等領域的核心基材,但其自身粘接性能(初粘力、持粘力、剝離強度)存在短板,需搭配增粘樹脂優化。加氫石油樹脂作為低極性、高耐候性的增粘劑,與 SIS 的分子結構存在天然適配性,二者復配時可通過“界面相容-分子協同-性能互補”形成協同增粘效應,不僅能顯著提升粘接強度,還能改善 SIS 膠黏劑的耐候性、熱穩定性與施工適應性。深入解析這一協同效應的作用機制、影響因素及應用場景,可為高性能膠黏劑配方開發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一、協同增粘的結構基礎:SIS 與加氫石油樹脂的分子適配性
協同效應的產生前提是兩種材料的分子結構能夠相互兼容、互補 ——SIS 的嵌段結構決定其彈性與加工性,加氫石油樹脂的極性、軟化點則匹配其增粘需求,二者在分子層面的適配性為協同增粘奠定基礎。
(一)SIS的分子結構特征:彈性與粘接的矛盾點
SIS由“硬段(苯乙烯嵌段,PS)”與“軟段(異戊二烯嵌段,PI)”交替組成,呈“PS-PI-PS”三嵌段結構:
硬段(PS):室溫下呈玻璃態,分子鏈剛性強,可形成物理交聯點,賦予SIS彈性回復性與力學強度,但自身無粘性,且含量過高會導致膠黏劑硬脆、初粘力下降;
軟段(PI):室溫下呈高彈態,分子鏈柔性好,可與被粘物表面接觸浸潤,但極性低(僅含少量雙鍵),分子間作用力弱,單獨使用時持粘力、剝離強度不足(如純SIS壓敏膠的180° 剝離強度僅 1.5-2.0kN/m)。
簡言之,SIS的核心矛盾是“硬段提供強度但抑制粘性,軟段具備粘性潛力但強度不足”,需增粘樹脂調節硬軟段平衡,激活軟段的粘接能力。
(二)加氫石油樹脂的分子結構優勢:適配SIS的增粘需求
加氫石油樹脂(以C5、C9型為主)的分子結構特點與SIS的增粘需求高度契合:
低極性與相容性:分子鏈以飽和烷烴、環烷烴為主,極性基團(羥基、羧基)含量<0.5%,與SIS的非極性軟段(PI)相容性優異 —— 樹脂可均勻分散于PI相,不與PS硬段發生相分離(因PS極性略高于PI,樹脂更傾向于溶脹PI軟段),避免傳統極性增粘樹脂(如松香樹脂)與SIS相容性差導致的“分層、粘接力波動”問題;
可控軟化點與粘度:軟化點可通過原料與工藝調控(80-160℃),高溫下熔融粘度低(180℃時500-2000mPa・s),能快速滲透至SIS分子鏈間隙,改善膠黏劑的流動性與浸潤性;室溫下呈半固態,可與 PI 軟段形成“彈性-粘性”復合結構,提升初粘力;
耐候性與穩定性:加氫過程去除不飽和雙鍵,耐氧化、耐紫外線老化能力遠優于未加氫樹脂,與SIS復配后可抑制PI軟段的雙鍵氧化降解,延長膠黏劑的使用壽命(如人工氙燈老化1000h后,粘接強度保持率>85%,未加氫樹脂組僅 60%)。
二、協同增粘效應的作用機制:從分子互作到性能提升
加氫石油樹脂與SIS的協同增粘并非簡單的“物理混合”,而是通過“相區調控-分子鏈作用-界面優化”三重機制,解決SIS自身的粘接短板,實現“1+1>2”的性能提升。
(一)相區調控:優化SIS的硬軟段平衡
SIS 的粘接性能依賴硬軟段的比例平衡,加氫石油樹脂通過“選擇性溶脹軟段”調節相區結構:
樹脂分子優先滲透至PI軟段相,使PI相體積膨脹、分子鏈間距增大,降低軟段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 純SIS的PI相Tg約-60℃,添加20%加氫石油樹脂后,Tg降至-75℃以下,軟段柔性顯著提升,膠黏劑在室溫下更易與被粘物表面貼合,初粘力從純SIS的5-8N提升至15-20N;
樹脂不溶脹PS硬段相,僅在硬段周圍形成“樹脂富集層”,既不破壞硬段的物理交聯作用(保證膠黏劑的力學強度),又能減少硬段對軟段的束縛,避免因硬段含量過高導致的膠黏劑硬脆(如添加樹脂后,SIS膠黏劑的斷裂伸長率從300%提升至500%以上)。
簡言之,樹脂通過“溶脹軟段、保護硬段”,讓SIS的“彈性”與“粘性”達到良好的平衡,為后續粘接性能提升奠定結構基礎。
(二)分子鏈作用:增強內聚力與界面結合力
加氫石油樹脂與SIS分子鏈間的相互作用,是協同增粘的核心驅動力,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內聚力增強:樹脂分子鏈的飽和碳鏈與PI軟段的碳鏈通過“范德華力”與“疏水相互作用”結合,形成“樹脂-PI”互穿網絡結構 —— 這結構可分散膠黏劑受力時的應力,避免局部應力集中導致的分子鏈斷裂,使持粘力顯著提升(如純SIS膠黏劑在70℃、1kg載荷下的持粘時間僅0.5h,添加25%樹脂后延長至8-10h);
界面結合力提升:樹脂的低熔融粘度使其在涂覆過程中能快速浸潤被粘物表面(如塑料、金屬、紙張),填充表面微小縫隙,同時樹脂分子與被粘物表面的極性基團(如羥基、羧基)形成弱氫鍵作用,增強界面附著力 —— 以鋁箔為被粘物時,純 SIS 的 180° 剝離強度僅 1.8kN/m,添加 20%樹脂后提升至 3.5-4.0kN/m,且斷裂位置從“膠-鋁箔界面”轉變為“膠層內聚斷裂”,證明界面結合力已超過膠層內聚力。
(三)界面優化:改善浸潤性與抗老化性
除分子層面的作用外,加氫石油樹脂還能從宏觀界面角度優化SIS膠黏劑的粘接性能:
浸潤性改善:樹脂的加入降低了SIS膠黏劑的表面張力(從純SIS的32mN/m 降至28-30mN/m),使其更易在低表面能被粘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表面鋪展,避免因浸潤不足導致的“虛粘”(如在聚丙烯表面,純SIS的初粘力幾乎為0,添加樹脂后可達10-12N);
抗老化性協同:SIS的PI軟段含少量雙鍵,易受紫外線、氧氣攻擊發生氧化降解,導致膠黏劑變硬、粘接力下降;加氫石油樹脂無雙鍵,且能在膠層表面形成“致密保護層”,阻擋氧氣與紫外線侵入,同時樹脂分子可捕獲氧化產生的自由基,抑制降解反應 —— 老化試驗顯示,SIS/加氫石油樹脂復配膠黏劑經2000h氙燈老化后,剝離強度保持率達82%,遠高于純SIS的45%與SIS/未加氫樹脂組的58%。
三、影響協同增粘效應的關鍵因素
協同增粘效應的強弱并非固定,受“樹脂類型與參數”“SIS結構特性”“復配比例”三大因素調控,需精準匹配才能至大化增粘效果,避免因參數不匹配導致的性能劣化。
(一)加氫石油樹脂的類型與參數
·樹脂類型(C5 vs C9):
C5加氫石油樹脂:分子鏈以脂肪族結構為主,極性更低,與SIS的PI軟段相容性極佳,更適合提升初粘力與低溫柔韌性(如在-20℃低溫環境下,C5樹脂復配膠黏劑的剝離強度保持率達90%,C9樹脂組僅 75%),適配低溫施工場景(如北方戶外粘接);
C9加氫石油樹脂:分子鏈含少量芳香環結構,極性略高于C5樹脂,與SIS的相容性稍弱,但能提供更高的剝離強度與熱穩定性(70℃持粘時間比C5樹脂組長2-3h),適配高溫環境(如汽車內飾粘接、電子元件固定)。
·軟化點:軟化點過低(<100℃)會導致膠黏劑高溫流淌(70℃時持粘時間<2h);過高(>140℃)則會使膠黏劑硬脆、初粘力下降(<10N)。合適的軟化點范圍為100-130℃,此時膠黏劑的初粘力(15-20N)、持粘力(8-12h)與剝離強度(3.5-4.0kN/m)達到平衡。
(二)SIS的結構特性
苯乙烯(PS)含量:PS含量過低(<15%)會導致膠黏劑內聚力不足、持粘力差;過高(>30%)會使膠黏劑硬脆、初粘力與剝離強度下降。與加氫石油樹脂復配時,PS含量以 18%-25%為宜 —— 此時樹脂可充分溶脹PI軟段,同時PS硬段能提供足夠內聚力,協同效果至佳(如PS含量20%的SIS與25%樹脂復配,剝離強度達4.2kN/m,高于PS含量15%組的3.0kN/m與30%組的2.8kN/m);
分子量與分布:高分子量SIS(數均分子量>15萬)的力學強度高,但熔融粘度大,樹脂分散困難;低分子量SIS(<10 萬)的熔融粘度低,樹脂易分散,但內聚力不足。推薦選擇數均分子量12-15萬、分子量分布窄(<2.0)的SIS,此時樹脂分散均勻(粒徑<1μm),且膠黏劑的內聚力與流動性平衡。
(三)復配比例
SIS與加氫石油樹脂的復配比例直接決定協同效應的強弱,需根據應用需求調整:
初粘力優先場景(如標簽膠、臨時粘接):樹脂添加量為SIS質量的 15%-20%—— 此時樹脂主要改善浸潤性與軟段柔性,初粘力可達18-22N,持粘力滿足短期使用(70℃下 3-5h);
持粘力與剝離強度優先場景(如膠帶、結構膠):樹脂添加量為25%-35%—— 樹脂與SIS形成致密的互穿網絡,持粘力達10-15h,剝離強度3.8-4.5kN/m,但初粘力略有下降(12-15N);
過量添加(>40%):樹脂會形成連續相,破壞 SIS 的嵌段結構,導致膠黏劑內聚力急劇下降(持粘時間<1h),甚至出現“發粘、滲油”現象,完全失去協同效應。
四、協同增粘效應的典型應用場景
基于 SIS/加氫石油樹脂復配膠黏劑的優異性能,其在壓敏膠、熱熔膠兩大領域應用廣泛,尤其適用于對粘接強度、耐候性有高要求的場景。
(一)壓敏膠領域:標簽、膠帶與醫用敷料
包裝標簽膠:需具備高初粘力(快速貼附)、耐溫性(適應倉儲高溫),采用“PS含量20%的SIS+20%C5 加氫石油樹脂(軟化點 110℃)”復配,初粘力達20N,70℃持粘時間5h,且耐老化性優異,標簽在戶外儲存6個月無翹邊、脫落;
工業膠帶(如遮蔽膠帶、雙面膠):需高剝離強度與內聚力,選擇“PS含量22%的SIS+30%C9加氫石油樹脂(軟化點 120℃)”,180° 剝離強度達4.3kN/m,70℃持粘時間 12h,可滿足金屬、塑料等基材的長期粘接;
醫用敷料膠:需低刺激性、耐汗性,采用“低分子量SIS(12萬)+25%C5加氫石油樹脂”,膠黏劑柔軟性好(斷裂伸長率550%),對皮膚的剝離強度溫和(1.5-2.0kN/m,避免損傷皮膚),且耐汗性優異(貼附48h無脫落)。
(二)熱熔膠領域:木材加工、汽車內飾與電子粘接
木材封邊熱熔膠:需快速固化、高剝離強度,采用“PS含量25%的SIS+35%C9加氫石油樹脂(軟化點130℃)”,熔融粘度低(180℃時1500mPa・s),涂覆后10秒內固化,木材與封邊條的剝離強度達5.0kN/m,且耐濕熱性好(60℃、90%濕度下儲存1個月,強度保持率 85%);
汽車內飾粘接(如儀表盤、門板):需耐高低溫(-40℃至 80℃)、耐老化,選擇“PS含量22%的 SIS+30%C9加氫石油樹脂+2%抗氧劑”,-40℃低溫彎折無裂紋,80℃持粘時間8h,氙燈老化 2000h 后強度保持率 80%,滿足汽車內飾的長期使用需求;
電子元件粘接(如傳感器、連接器):需低揮發性、高絕緣性,采用“高純度加氫石油樹脂(VOCs<50ppm)+SIS”復配,膠黏劑的體積電阻率>10¹⁴Ω・cm,且高溫下無揮發物(120℃加熱2h,重量損失<0.5%),避免污染電子元件。
加氫石油樹脂與SIS熱塑性彈性體的協同增粘效應,源于二者分子結構的天然適配性 —— 樹脂通過選擇性溶脹SIS軟段、增強分子間作用、優化界面浸潤性,解決了SIS“彈性與粘性失衡”的核心問題,實現了初粘力、持粘力、剝離強度與耐候性的同步提升,這一效應的強弱受樹脂類型(C5/C9)、軟化點,SIS 的苯乙烯含量、分子量,以及復配比例調控,需根據應用場景精準匹配參數。
在實際應用中,該復配體系已成為高性能壓敏膠、熱熔膠的核心配方,廣泛服務于包裝、工業、醫用、汽車、電子等領域。未來,通過“樹脂分子改性(如引入功能性基團提升極性)”“SIS/樹脂復合粒子制備(改善分散性)”等技術創新,可進一步拓展協同增粘效應的邊界,為更高要求的粘接場景(如極端高低溫、強腐蝕環境)提供解決方案,推動膠黏劑行業向“高性能、長效化、綠色化”發展。
本文來源:河南向榮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yudu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