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氫石油樹脂在密封墊圈中的壓縮永久變形控制
壓縮永久變形是衡量密封墊圈性能的核心指標之一,直接決定其密封可靠性與使用壽命 —— 墊圈長期處于壓縮狀態時,若彈性恢復能力不足,會因分子鏈無法完全回彈形成永久形變,導致密封面貼合度下降,引發介質泄漏。加氫石油樹脂憑借獨特的分子結構與橡膠基體適配性,可通過調控橡膠交聯網絡、優化應力分散機制及提升耐老化穩定性,有效改善密封墊圈的壓縮永久變形問題,其作用機制貫穿橡膠加工、使用及老化全過程。
從橡膠基體的交聯網絡調控來看,加氫石油樹脂的分子特性為壓縮永久變形控制提供了結構基礎。加氫石油樹脂由石油烴單體聚合后經加氫飽和制得,分子鏈中不飽和雙鍵含量極低(通常低于1%),主鏈以飽和的碳 - 碳單鍵為主,且分子末端多為穩定的烷基或環烷基結構,兼具適度的極性與良好的化學惰性。當作為改性劑加入丁腈橡膠(NBR)、三元乙丙橡膠(EPDM)等常用密封橡膠時,其分子鏈能與橡膠分子鏈通過范德華力緊密結合,且因自身無反應性雙鍵,不會干擾橡膠與硫化劑(如硫磺、過氧化物)的交聯反應,反而可作為“分子橋”填充于橡膠交聯點之間的空隙。這種填充效應一方面能減少交聯網絡中的“薄弱區域”(如未充分交聯的分子鏈段),降低壓縮狀態下分子鏈發生不可逆滑移的概率;另一方面,加氫石油樹脂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通常在-20℃至50℃之間,與橡膠基體的Tg區間匹配,在使用溫度范圍內能保持適度的柔韌性,既不會因過硬導致橡膠彈性下降,也不會因過軟失去支撐作用,從而為橡膠交聯網絡提供穩定的“骨架支撐”,提升其彈性恢復能力。
在應力分散與形變緩沖層面,加氫石油樹脂的顆粒形態與分散性進一步優化了壓縮永久變形性能。工業應用中,加氫石油樹脂多以粉末或顆粒形式添加,通過密煉機與橡膠基體混合后,能均勻分散于橡膠基質中,形成“樹脂微區”與“橡膠彈性區”相互交織的微觀結構。當密封墊圈受到持續壓縮應力時,橡膠彈性區首先發生彈性形變,而樹脂微區則憑借其相對較高的剛性(彈性模量通常為50-300MPa)承擔部分應力,避免局部應力過度集中導致橡膠分子鏈發生塑性形變;同時,樹脂微區與橡膠彈性區之間的界面結合緊密,應力可通過界面快速傳遞并分散至整個材料體系,減少單一區域因長期受力產生的不可逆損傷,例如,在EPDM密封墊圈中添加10%-20%的C5加氫石油樹脂后,其微觀結構中樹脂顆粒均勻分布于EPDM彈性網絡內,壓縮時樹脂顆粒可“限制”EPDM分子鏈的過度伸展,卸載后又能借助界面作用力輔助 EPDM分子鏈回彈,使壓縮永久變形率降低15%-30%(通常從未添加時的25%-40%降至15%-25%)。
此外,加氫石油樹脂的耐老化穩定性為長期使用過程中的壓縮永久變形控制提供了保障。密封墊圈常處于復雜工況環境中,如高溫(發動機艙墊圈溫度可達 100-150℃)、油污(液壓油、潤滑油浸泡)或臭氧暴露等,這些因素會加速橡膠老化,導致分子鏈斷裂、交聯密度下降,進而加劇壓縮永久變形。加氫石油樹脂因分子結構高度飽和,對熱、氧、臭氧的耐受性顯著優于未加氫的石油樹脂:在高溫環境下,其分子鏈不易發生熱降解或氧化交聯,能長期保持穩定的物理形態,避免因樹脂自身老化導致填充效應失效;同時,部分加氫石油樹脂(如氫化芳烴石油樹脂)還具有一定的抗抽出性,在與油脂類介質接觸時,不易被介質溶解或抽出,確保其在橡膠基體中的含量穩定,持續發揮應力分散與交聯網絡支撐作用。例如,在汽車發動機油底殼密封墊圈(常用 NBR 材質)中,添加加氫石油樹脂后,經過150℃×1000h 的熱老化試驗,其壓縮永久變形率僅增加 5%-8%,而未添加的墊圈變形率會增加15%-20%,且老化后仍能保持較好的密封性能。
在實際應用中,加氫石油樹脂對壓縮永久變形的控制效果還需結合橡膠種類、樹脂型號及添加量進行適配調整。對于極性較強的橡膠(如NBR,依賴丙烯腈基團的極性實現耐油性),需選擇中等極性的加氫石油樹脂(如氫化C5/C9共聚石油樹脂),以確保與橡膠基體的相容性,避免因相容性差導致樹脂團聚,反而影響壓縮性能;對于非極性橡膠(如EPDM),則可選用低極性的氫化C5石油樹脂,減少界面張力,提升分散均勻性。添加量方面,通常以10%-25%為宜:添加量過低時,樹脂難以充分填充交聯網絡空隙,應力分散效果有限;添加量過高時,會導致橡膠基體剛性過強,彈性下降,反而可能使壓縮永久變形率升高。
加氫石油樹脂通過“交聯網絡支撐-應力分散緩沖-耐老化穩定”三重作用機制,有效控制密封墊圈的壓縮永久變形。其分子結構的飽和性與穩定性確保了在復雜工況下的長效性,而與橡膠基體的良好相容性與適配性則保障了性能的可控性,使其成為提升密封墊圈密封可靠性與使用壽命的重要改性輔料,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管道等領域的密封制品中。
本文來源:河南向榮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http://yudugroup.com/